辨別魚類之基本功

從認識魚的身體不同部位開始,有助更準確描述魚類,繼而識別不同品種! 這些名稱將會在網頁上不同品種的描述中再次出現。

觀察魚類的形態

顏色

對很多人而言,魚的顏色是最明顯而突出的特徵。雖然顏色是辨別魚類品種的有用線索,但亦要緊記珊瑚魚是會改變顏色的,而很多珊瑚魚不同個體顏色有別的情況亦很普遍。舉例而言,珊瑚魚在日間與夜間,甚至在不同生命階段的外表均可以相差很遠,而死魚與活魚的顏色亦會有顯著差別。

根據顏色搜尋魚類
日與夜的顏色有別
不同生長階段的顏色有別
不同個體的顏色有別

個別的特徵

有些品種的外型獨一無二,以下是一些例子

三鬚

嘴唇下長有兩條長鬚幫助在沙地中進行搜索

牛角魚 (角箱魨)

在雙眼上方有一對角狀的凸起物

絲尾鰭塘鱧

在尾鰭長有2至3條像絲帶般的細絲

關刀 (馬夫魚)

第一背鰭較長

神像 (角鐮魚)

背鰭非常高聳,像鞭子一樣

沙鯭魚 (單棘魨科魚類)

在眼睛上方有一條明顯的鰭棘凸出

坑鰜 (線紋鰻鯰)

在嘴部下方長有4對魚鬚

石崇 (鬚擬鮋)

在下唇及下頜位置長有多條鬚狀物

花紋

魚身上會有不同的花紋,很多都有特別的名稱。

魚類的花紋

就像顏色會變一樣,同一品種的花紋看來有時會不一樣,可能是日夜間的不同,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可是有些品種的花紋幾乎不會改變,是分辨品種較為可靠的特徵。這些描述都會一一列於不同品種的分頁上,要開始搜索不同品種嗎?

1 . 鞍形斑紋
2 . 條紋
3 . 橫紋
4 . 橫帶
5 . 斑
6 . 斑紋
7 . 網狀圖案
8 . 斑點

形態

最後,如果你想更科學地識別不同品種,您可以從觀察魚的體型開始,同一「屬」品種的外型通常是相似的。雖然這種方法較準確,卻並非容易掌握的!

 
 

行為

有些品種會展示出較為獨特的行為,熟悉某些品種的行為傾向可有助識別這些品種。

捉迷藏
雖然碰見雞泡魚 (凹鼻魨) 及黃雞泡 (鉛點多紀魨) 時,牠們通常是自由暢泳的,但有時牠們會躲藏在沙底的海床,只會露出身體的一部份。

室友
大部份 (但並非所有) 鰕虎魚都會與掘穴的蝦類共生。

清道夫
醫生魚 (裂唇魚) 通常在其他魚類身旁「起舞」,可能是想尋找下一個要清潔的對象。

游泳健將
金邊𩼰 (金帶細鰺)及其他鰺科魚類傾向眾集在一起並快速游過,很少停留下來徘徊。

停下歇息
很多石斑都喜歡在珊瑚或礁石頂歇息,或在貼近海底的位置徘徊,有時會在遠處留意著潛水員。烏絲斑 (橫紋九棘鱸) 就是一個常見的例子。

停留更長
擬鱸科魚類及金䱵科魚類亦喜歡穩穩而明顯地停留在礁石、碎石或沙地上。

徘徊
徘徊游動的行為可見於尾斑鈍鰕虎魚,由年幼至長大都是如此。

聯朋結隊
年幼的隆頭魚科魚類及三鬚有時會聚集成10多條的群體活動,有時亦會混入其他品種的幼魚。

很少單獨出現
藍石剎 (尾斑光鰓魚) 在日間時幾乎都是聯群結隊出現,數量由10多條至數百條不等,外貌相似的品種如煙色光鰓魚有時也會加入這個隊伍。

側著身游
並非所有魚都是游得垂直端正的! 例如雜眉 (綠尾唇魚),牠游泳時會側著身子,看似將身體壓向珊瑚或礁石般。

同樣很少單獨出現
黃尾石剎 (斑刻新雀鯛)及泥鯭 (長鰭籃子魚) 亦有結成一大組魚群的情況出現。

游一下停一下
眶棘鱸及一些𩶘魚 (如沙𩶘) 的游泳模式較有趣,喜歡游一下停一下再游一下,在游動中突然停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