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問題
如何進行普查?

們亦可留意魚的棲息環境或其行為。如有興趣知道多些如何從外觀分辨珊瑚魚,可參考本網頁的「辨別魚類之基本功」分頁。
如何參與?

科學範疇的問題

香港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但我們對於確實有哪些生物與我們分享這片水域所知甚少。欠缺這些資料,令管理及保護天然資源變得更為困難。舉一個例子,過往香港市場上售賣的魚很多都是在本港水域捕撈的,但現時大部份的魚都是從進口的。究竟有多少魚在本港水域消失了? 是否有些水域的魚類比較豐富? 若我們希望保育野外的魚群,究竟要保護哪些重要的地方? 如果知道有哪些魚類仍然生活在香港水域,棲息水域在哪兒,以及有多常見,可能會更容易解答以上的問題。
這個普查在設計上,就是為了促進科學研究、學術研究以及保育行動等而搜集資料。所得資料曾獲以下團體引用: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制作《海洋生態熱點地圖》1)、2016及2017年生態速查2,、香港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 (印制《香港海岸公園的海底世界》3,以及《香港水域常見珊瑚魚圖鑑》。關於斑類的資料,亦促進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石斑魚及隆頭魚專家小組完成對石斑類的評估。另外,香港的新記錄品種亦已刊登在由同行評審的期刊上 4,正式擴大了香港的珊瑚魚記錄。
若有需要,普查的結果亦希望可作為沿岸發展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的參考。而香港的《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 5意欲就本地的物種進行評估,其中與珊瑚魚相關的評估,將來亦可參考114˚E香港珊瑚魚普查的資料。
儘管如此,本土的珊瑚魚研究卻非常有限。珊瑚魚都被視為食品,但很少人認識珊瑚魚的生態及生物學上的特性,或視之為野生生態保育的其中一個重要範疇。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珊瑚魚普查,為市民介紹本港水域中色彩繽紛的魚類,將市民與大自然的關係拉得更近。
基於現有的人力及財務資源,加上上述原因,這個香港水域的普查決定以珊瑚魚為首要目標。可是,很多其他海洋生物仍然是缺乏研究的,例如海洋的多毛蟲 (環節動物) 及海蛞蝓 (海兔) 等,希望將來會有更多就不同海洋生態進行的研究。
網頁沒有詳細列明魚類分佈,以免變相鼓勵市民到特定水域捕撈指定物種。若你需要該些資料作保育、研究或相關用途,請直接聯絡我們。
這個網頁的目的是分享香港水域珊瑚魚的基本資料,以提高市民對珊瑚魚的欣賞及推動其保育工作。為了減低對所載物種可能帶來的影響,網頁絕不會列出其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GPS) 的位置,特別是香港的罕見品種,以及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6有絕種威脅的品種,我們亦會對這些品種的出沒位置及分佈資料加倍小心處理。
在水底下可看到甚麼?

因為沒有禁止拖網捕漁前的資料,以致不能相互比較,這正正顯示了必需要持續進行普查及研究,才可提供基本的資料以作不同時間的對照。
有一個在這裡沒有回答的問題嗎?
聯絡我們。 我們會儘快回覆。